主页 > 游戏资讯 > 古代的时候儿童玩什么游戏?

古代的时候儿童玩什么游戏?

2025-01-16 13:19    来自:未知    过莫游戏网

一、古代的时候儿童玩什么游戏?

1.秋千

也许在所有的古代儿童游戏中,秋千是流传最久、普及最广、保存最完整的民俗游戏,至今仍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几千年来,荡秋千一直受到儿童和少女的青睐。

2.竹马

小顽童,右手高扬马鞭,左手拉住马头缰绳,胯下之“马”,拖着带竹叶的长长尾巴,马头则形象逼真。由此,我们想到唐人李贺《唐儿歌》诗中的句子:“竹马梢梢摇绿尾,银弯睒光踏半臂。”这种“摇绿尾”的竹马与图中所绘颇有相似之处,正是儿童玩游戏的欢乐景象。

古代儿童怎样娱乐

3.抢窝

一种是抢窝。抢窝需要毛球,毛球是用毛发缠成的球,外面用皮革包裹,可以踢或打着玩儿。窝是洞,把毛球打进去的洞。谁以最少的次数用弯头棍把毛球先打进洞里,谁就赢了。这种游戏是打马球的副产品,打马球,古代称“打球”或“击鞠”,是从西域传来的,在唐代盛行。但打马球需要较大的场地和经过调教的马匹,运动也很激烈,常有折马伤人的事儿发生,显然不适合儿童游戏。而不骑马,在地上挖个洞当球门,两个人拿球杆就可以玩起来,更适合不善骑乘的妇女和儿童们玩耍。这在当时称“步打”或“白打”。元代记录捶丸(即打球)的专门著作《丸经》记载,“有立者、蹲者、行者、飞者。远着立,近者蹲,无阻则行,有阻则飞。”立着打用的叫“撺棒”,“十数为全副,八数为中副,其次为小副”。蹲着打用的叫“朴棒”,“今人曰减膝是也。杓棒,鹰嘴,当蹲。”行着打也用撺棒。飞着打用的叫“朴棒”,即单手使的杓棒。由于球棒有十数种之多,场上有“伴当”(球童)帮助,“朴棒盛于革囊,撺棒、杓棒盛于提篮也”。元代张昊《辇下曲》中对玩法和规则做了详细记录。如开球设“基”,“纵不盈尺,横不盈尺”。球在基上放好就不能再动,如果被风吹动,应当声明“风落”,如果不声明“风落”,或自行挪动,那就算已经击球了,这叫“因动为击”。选定球棒上位后,不可换易球棒,如果换易,就算输一筹,这叫“对权不易”。其他如球打在窝中用棒拨出,亦输一筹,等等,有许多严格规定。

4.学演戏

二是学演戏。古代有“参军苍鹘”的说法,它是唐代参军戏的角色名称。那时的戏剧比较简单,只有参军、苍鹘两个角色。参军本是一种类似于军事参谋的职官名称,没什么定职,可以根据需要随时设置。战事频繁的时候,比如开始设立这一官职的汉代末年和魏晋南北朝时期,它的地位很重要,甚至可以直接辅佐君王起草文书指挥作战。而在相对和平的时期,它的地位就不那么重要,比如《旧唐书·职官志》中,它的官阶列在“正八品下阶、从八品上阶”,是一种品秩很低的职官。它在参军戏中扮演的也是低级官吏的角色,所以称作参军。苍鹘扮演的是童仆的角色,头扎髽角,身着敝衣,受参军的呵斥指使。不过照滑稽戏的传统习惯来看,那个颐指呵呼、不可一世的角色,往往在最后会露出破绽,反被那个一直被他欺侮的角色所嘲弄,所以苍鹘可能是个绵里藏针的机智角色。或许这个角色的发型和衣着扮起来跟一种叫苍鹘的猛禽有某种形似之处,所以称作苍鹘。由于苍鹘扮演的是儿童角色,孩子们很乐于模仿他

二、请教些游戏或古典美女的素材??

游戏里的人物我最喜欢仙剑里的了。 里面都女女都好漂亮。

然后大话3里面的男男也很帅

另外我还喜欢污黑里的。。。

这个是仙剑里的。

还有一张是打伞的背景也是黑的我一时没找到。

空间背景弄黑的 然后在加上下雨的特效

然后歌也可以弄仙剑里的千年缘

很有古典味道。

%3D1

私家珍藏 里面很多透明的特效 你可以根本图片添加。

三、中国古代拼图游戏

七巧板

“七巧板”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发明,其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一世纪,到了明代基本定型。明、清两代在民间广泛流传,清陆以湉《冷庐杂识》卷一中写道“近又有七巧图,

其式五,其数七,其变化之式多至千余。体物肖形,随手变幻,盖游戏之具,足以排闷破寂,故世俗皆喜为之。”

“七巧图”不知何时传到国外,受到他们的欢迎与重视,李约瑟说它是“东方最古老的消遣品”之一,至今英国剑桥大学的图书馆里还珍藏着一部《七巧新谱》。美国作家埃德加·爱伦坡特竟用象牙精制了一副七巧板。法国拿破仑在流放生活中也曾用七巧板作为消遣游戏。谁能想象到七巧板居然会跟拿破仑·波拿巴、亚当、杜雷、爱伦坡特以及卡洛尔等人发生关系?实际上他们全都是七巧板的狂热爱好者。

玩过七巧板吗?那简简单单的七块板,竟能拼出千变万化的图形。谁能想到呢,这种玩具是由一种古代家具演变来的。

宋朝有个叫黄伯思的人,对几何图形很有研究,他热情好客,发明了一种用6张小桌子组成的“宴几”——请客吃饭的小桌子。

后来有人把它改进为7张桌组成的宴几,可以根据吃饭人数的不同,把桌子拼成不同的形状,比如3人拼成三角形,4人拼成四方形,6人拼成六方形……这样用餐时人人方便,气氛更好。

后来,有人把宴几缩小改变到只有七块板,用它拼图,演变成一种玩具。因为它十分巧妙好玩,所以人们叫它“七巧板”。

到了明末清初,皇宫中的人经常用它来庆贺节日和娱乐,拼成各种吉祥图案和文字,故宫博物院至今还保存着当时的七巧板呢!

18世纪,七巧板传到国外,立刻引起极大的兴趣,有些外国人通宵达旦地玩它,并叫它“唐图”,意思是“来自中国的拼图”。